2024年是國家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關鍵之年,是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突破之年,是山東能源集團拓展重組整合成效、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的深化之年。回望這一年,山東能源集團破解了一批制約發展的難事,干成了一批事關長遠的大事,辦成了一批職工群眾關切的實事,書寫了山東能源集團改革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年終特別策劃【2024·山能這一年】推出綜述⑥:《向“智”升級 化“智”為能 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煤炭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煤礦智能化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保安全、降成本、提質效的關鍵舉措,是實現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山東能源集團深入推進傳統產業與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堅持以“智”保安、以“智”賦能、以“智”破題,不斷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以“智”保安,安全生產的基礎底座更加牢固
在兗礦能源興隆莊煤礦井下西翼膠輪車輔巷智能掘進工作面,綜掘二區班長焦寧正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屏幕,觀看遠程遙控截割系統的實時“直播”畫面。按下按鍵、扳轉手柄、點擊指令……只見他一番簡單操作后,遠在50米以外工作面的掘進機開始啟動。
走進魯西礦業新巨龍公司調度指揮中心,顯示屏時刻滾動著海量的運行數據,實現了水、火、瓦斯、煤塵、頂板五大災害的在線監測、預測預警、短信推送及手機App分析管控等功能,為礦井提供了可視、可控、可預測的智能服務。
煤炭開采作為高危行業,安全生產歷來是頭等大事。山東能源集團把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作為防范遏制煤礦事故的治本之策,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通過大力推進以機換人、面上無人,從根本上防止了人與災害“短兵相接”,提高了作業安全系數,基本消滅了生產機械事故,有力保障了礦井安全生產平穩發展。狠抓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升裝備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改善了井下作業環境,職工的生活質量、工作質量和幸福指數大幅提升。以智能化建設為抓手,強化重大災害防治以及隱蔽致災因素系統排查,推行“一礦一策”精準治理,推動重大災害治理由點面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形成頂板支護、防沖管控、水害治理、瓦斯預警災害防治“山能體系”。把“實用、實際、實效”原則貫穿煤礦智能化建設始終,系統布局推進,形成高水平發展智能化的完整體系,做強數字賦能支撐,建成“數據湖”和安全生產技術綜合管控平臺,涵蓋調度、技術、應急等專業,實現多層級共用、多業務協同、多產業銜接。堅持“重裝備、高可靠、少人化”方向,大力推廣技術水平先進、經濟適用性強、安全可靠性高的技術裝備。做強產學研用支撐,聚焦采煤、掘進、主運、輔運等專業,強化場景應用開發,礦山人工智能開發邁向工業化新階段。
智能開采裝備的應用,把職工從工作面艱苦危險的環境和超強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根本上提高了作業安全系數,真正體現了“少人則安、無人則安”,礦井防災減災抗災能力和水平得到新提升。
以“智”賦能,提質增效的拉動作用更加明顯
智能化作為破解煤礦用人多、效率低、管理粗放等問題的關鍵手段,是煤礦降本增效、轉型升級的破題之舉。山東能源集團明確以采掘智能化工作面建設為重點,通過傳統煤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煤礦開拓、采掘、運輸、通風、洗選、安全保障、經營管理等過程的智能化運行,井下作業人員持續減少,主力礦井通風、排水、壓風和配供電崗位實現無人值守。
針對“記憶截割”在薄煤層復雜地質條件下易造成割矸多、煤質差的情況,山東能源集團通過應用“規劃截割”更加精準控制開采曲線,有效杜絕“割頂破底”現象,基本實現“煤厚就是采高”,煤炭質量明顯提升。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薄煤層工作面對比傳統裝備由“單班割煤最多3刀、單面月產5萬噸”,提高到“單班割煤連續6刀、單面月產達到9萬噸”的新水平。2024年,建成伊犁一礦、雙欣礦業等3對“277”和南屯煤礦、邵寨煤業等10對“388”礦井,新建正規采煤工作面全部實現智能化開采。
魯西礦業以“看不見”的產業結構煥新升級為抓手,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深化精益管控“內功”,提升經營質效,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為企業優質示范高質量發展賦能加力。今年以來,在采掘人員減幅4%的情況下,產量、營收、利潤等各項指標“集體飄紅”,智能化建設的成效充分顯現。
智能化也成為西北礦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他們實施關鍵技術、裝備及材料協同研發應用,在人工智能訓練、機器視覺、圖像網絡等方面開展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果。《智能化全景數字倉儲系統及高效運營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全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在兗礦能源金雞灘煤礦,綜采工作面自動跟機移架率達到98%以上,記憶截割率達到95%以上,自動放煤率達到95%以上,礦井單班下井人數不超過100人,綜采工作面減至5人。
西北礦業黃陶勒蓋煤炭公司選煤廠建立了密度自動調節控制系統,沒有應用密度自動調節控制系統之前,每天需要1名專職調度員用時3小時調節重介質粉參數,現場還需要4名職工值守。自密度自動調節控制系統建成投用后,實現了無人值守,精煤回收率同比提高0.5%以上,商品煤產量增加5萬噸,創效4000余萬元。
一域蝶變,全局縮影。2024年,智能化建設在山東能源集團蓬勃發展,研發投入增加,創新成果涌現,增產增效、降本提效、增收創效的動力活力持續激發、釋放。
以“智”破題,薄煤層智能開采的實踐路徑更加靚麗
“受地質條件影響,薄煤層礦井的井下作業空間有限,‘彎腰’對井下一線職工來說,是一個最普通的動作。”棗礦集團濱湖煤礦采煤工區區長甘超,至今對這樣的“酸爽”體驗仍記憶猶新,從傳統的機械化采煤到現在的智能化采煤,一路走來,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智能化采煤機組讓職工“直起了腰”。
“目前,4703薄煤層工作面配套全新裝備,實現了面內無人化作業的生產模式。這完全改變了礦區30多年來薄煤層‘打眼放炮、大锨攉煤’的生產歷史,使職工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兗礦能源楊村煤礦負責人表示。
煤礦智能化建設中,受益最大、感觸最深的非濱湖煤礦、楊村煤礦的干部職工莫屬,不僅讓薄煤層工作面的干部職工挺直了“腰板”,更讓礦井釋放了產能、煥發了生機。
山東能源集團在國內的75處生產礦井中,擁有32處2米以下薄及較薄煤層煤礦、占比42.6%;資源量25.8億噸、占總資源量的47%。長期以來,薄煤層開采受限于作業空間小、勞動強度大、勞動用工多、產能釋放受限等原因,導致礦井經濟效益差,普遍作為“呆滯”資源被封存甚至遺棄,但隨著開采年限的增加,采面由“厚”轉“薄”成為必經之路。山東能源集團立足礦井長遠可持續發展大局,創新技術應用,深化數智融合,開展薄煤層智能化無人開采探索實踐,系統攻關薄煤層智能開采“新課題”,推廣應用“數智無人控制”技術裝備,持續加大少人無人智能化工作面建設力度。通過在薄煤層工作面配套先進可靠的高端裝備,加強數字孿生輔助控制系統、人工智能盤古大模型、煤礦GIS公共服務平臺、國產慣導應用、班組協同交互通訊系統、多參量耦合模型的規劃截割等系列創新技術應用,以創新驅動實現煤礦生產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薄煤層智能化開采實現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今年6月18日至19日,以“創新驅動 智能開采 綠色低碳 幸福礦工”為主題的全國煤礦薄煤層智能開采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山東能源集團召開,分析當前煤礦智能化建設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方向,宣傳、推廣山東能源集團在薄煤層智能開采方面的經驗做法,薄煤層智能化開采的“山能實踐”享譽全國。
智能引領新時代,創新助力新發展。山東能源集團將以保障全省能源安全、優化能源布局、優化能源結構為使命,深化開展采掘生產系統智能少人化、輔助運輸系統連續高效化、機電裝備控制遠程地面化、災害預警系統動態實時化、煤炭洗選系統集約智能化“五化升級改造”,以“數”賦能、以“智”增安,持續探索智能化礦山建設的新路徑、新模式,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譜寫智能化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