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十八禁,精品 在线 视频 亚洲小说,欧美日韩亚洲国产欧美电影,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在线观看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
基層要聞

鮑店煤礦王燕:礦山上的創新之“燕”

作者: 孟慶菲  發布日期:2025年04月30日

在兗礦能源鮑店煤礦的生產服務中心,總能看到一個步履匆匆的身影:她時而俯身查看設備運轉,時而在圖紙上勾勾畫畫,時而與工友們熱烈討論。安全帽下,一雙眼睛閃爍著敏銳的光芒,嘴角常掛著自信的微笑。她是扎根礦山25年的“技術女神”王燕,用青春與智慧在黑色的煤海深處,譜寫出一曲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創新贊歌。

25年扎根礦山:從技術新人到創新尖兵的成長

1999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制造專業的王燕,帶著對機械世界的熱愛,走進了鮑店煤礦。當同齡女孩在寫字樓享受空調時,她卻一頭扎進了滿是油污的車間,從最基層的技術員做起。轟鳴的機器、刺鼻的機油味、笨重的零部件,構成了她職業生涯的起點。有人說:“女孩子搞機械太苦了。”她卻笑著反駁:“技術不分性別,匠心不分崗位。”

25年光陰,她從“小王”變成了“王姐”,不變的是對技術的執著。在生產服務中心,她每天與設備維修、改造打交道,筆記本上記滿了設備的“病歷”:某個軸承的使用壽命、某臺機床的精度誤差、某次故障的解決思路。工友們記得,那年冬天,為了攻克鋼絲繩收繩裝置的卡繩難題,她在車間熬了三個通宵,雙手凍得通紅卻顧不上暖一暖;記得她為了改進大口徑鋼管清刷機,趴在滿是煤泥的地上觀察設備運行,起身時工作服已沾滿污漬。

從普通技術員到中心副主任,從濟寧市勞動模范到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她的成長軌跡印證了一個真理:所謂“女神”,不過是把每個平凡的日子都過成了鉆研的戰場,把每次技術的突破都當作攀登的階梯。正如她所言:“礦山是最好的課堂,設備是最親密的伙伴,用心對待它們,它們就會回饋你驚喜。”

廢舊皮帶的逆襲:從“廢品堆”到“聚寶盆”的革新

在王燕眼中,礦山沒有真正的“廢品”,只有被放錯位置的“寶藏”。礦井每年淘汰的廢舊皮帶,在她看來卻是“會呼吸的資源”——可以加工成封車皮子、擋車器、清掃器皮子等20多種井下必需品。但傳統的人工切割方式效率低、強度大,尤其是冬天,女工們在戶外切割硬如鐵板的皮帶,刀片易斷、雙手凍僵,成了她心中的“痛點”。

“既然市場上沒有,我們就自己造!”2023年,王燕帶領創新工作室團隊啟動了廢舊皮帶切割機的研制。這是一場從零開始的攻堅戰:沒有參考圖紙,就手繪650余份設計圖;刀頭材料反復試驗,鋒鋼鋸條、白鋼刀片、扁鋼刀……一次次失敗,直到從面食滾輪刀中獲得靈感,設計出盤式滾動刀片,才攻克了“一刀切”的難題。手搖改電動時,團隊僅用1000元成本就實現了市場價值十幾萬元的設備升級,讓“小革新”釋放出大能量。

新設備落地那天,廢舊回收班的胡榮秋摸著廠房里的切割機感慨:“以前切一條皮帶要近10分鐘,現在1分鐘搞定,冬天再也不用在寒風里‘磨刀子’了!”數據見證著變革:切割效率提升60%,年創效226萬元,廢舊皮帶利用率從60%躍升至95%。更重要的是,王燕用行動改寫了人們對“創新”的認知:不是只有高大上的項目才叫創新,能減輕工人勞動強度、讓廢舊資源重生的“小改小革”,同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金牌團隊的鍛造:從“單飛燕”到“雁陣飛”的跨越

一個人的光芒再亮,也不如群星閃耀璀璨。2015年,以王燕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12名來自管理、技術、技工崗位的骨干聚成一團火。她像一只領頭燕,帶著團隊在創新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創新不僅是技術的創新,更是思維的創新。”在她的倡導下,工作室打破“各司其職”的壁壘,管理人員下車間、技術工人學繪圖,人人都是“多面手”。濟寧市技術能手劉清林記得,為了設計單軌吊用氣動物料運轉平臺,團隊在井下蹲點3天,記錄每一次物料搬運的痛點;高級技師劉斌記得,王燕帶著他們反復打磨鋼絲繩收繩裝置的細節,“光密封圈就換了7種”。在這種“釘釘子”精神下,3項國家專利、30余項技術改造、1500萬元創效產值相繼誕生,工作室成了礦區名副其實的“創新孵化器”。

更動人的是她對“傳幫帶”的執著。面對年輕技工,她總是手把手教繪圖、講原理,把25年的經驗凝成“設備維修36計”;看到女工在一線吃苦,她牽頭設計半自動下料裝置,讓體力劣勢轉化為精細操作的優勢。在她的帶動下,工作室成員所在班組獲評“山東能源創新型班組”,越來越多的“小王燕”正在崛起。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