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采煤工作面割煤12刀,產量13320噸……”4月28日,在新礦集團魯新能源生產早調度會上,調度中心負責人匯報礦井生產情況。截至4月28日,該礦已連續6天日均產量穩定在14000噸以上,實現礦井單面安全達產目標,創出今年以來最好水平。
魯新能源針對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復雜、頂底板軟巖、煤層容易自燃等實際,多維施策、防管結合,強化災害防治和現場管理,制定“底留足、頂留夠、控采高、快速推”12字方針,確保工作面安全高效開采。
劃出開采紅線,確保生產安全高效。強化頂底板管理,采用地質雷達與鉆探結合的方式動態監測留底質量,每天繪制頂底煤厚度剖面圖,要求工作面頂煤平均厚度不小于3.5m、底煤厚度不小于2.5m。實施班組長、安監員、技術員“三重驗收”制度,嚴格執行“底留足”標準,確保工作面底板保留厚度不低于0.8m。在采高控制上,通過支架傳感器與采高標尺配合,將采高嚴格限定在3.5-3.8m區間。建立實施“日進尺考核+地質條件修正”雙機制,合理確定工作面推進速度,建立構造帶應急處置預案,保障生產連續性。同時,發揮檢修班組作用,對設備實施24小時維保,確保日推進度穩定在8-10m。
實施精益調度,強化高效協同聯動。建立精益調度工作群,將傳統8小時班調度響應壓縮至2小時閉環處置,讓管理人員實時掌控工作動態,實現從井上銷售到井下生產全方位過程管控。由調度指揮中心統籌協調,明確各崗位響應時效要求,執行24小時輪班制度,通過智能調度平臺實時采集生產數據,動態調整作業優先級,同步更新系統庫存信息。建立全流程日報制度,跟蹤原煤開采進度、運輸車輛定位,重點監控斷層帶、淋水區域等特殊工況,配套異常預警響應機制,實現生產計劃、物資調配、設備運維各環節無縫銜接。
組建專業團隊,防治工作面水害。組建采煤工區專業化水害防治工作小組,指定跟班副職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嚴格執行三班次現場跟班督導。聚焦水害治理關鍵環節,建立實施班驗收與日考核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針對工作面排水設備實施一用一備、專人專管及動態調控,全力保障工作面排水系統高效運行。
建立協同機制,激活班組動能。通過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優化生產計劃、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等方式,讓各生產班組之間相互創造條件,每日開展班前班后會進行工序銜接確認,每月召開生產協調會統籌解決瓶頸問題,形成“計劃共商-資源共用-責任共擔”的協同配合機制。同時,建立班組勞動競賽評比制度,將工序交接及時率、設備協同效率等納入考核指標,有效激發各班組主動配合意識,實現工作均衡生產。
科學精準探測,確保安全可靠。為確保綜采工作面安全高效推進,他們將頂底煤厚度探測作為核心管控環節。每天利用檢修時段對工作面頂底煤層厚度實施全斷面探測,重點針對地質構造異常區及煤厚突變帶實施加密動態監測,技術部門根據工作面推采情況進行分析,制定次日頂底煤探測方案。所有探測數據實時錄入地質信息數據庫,建立全周期可追溯的煤厚檔案管理體系。當監測數據顯示有效采高低于2.5m時,立即啟動頂板支護應急預案,并采取掛網打錨桿等措施進行加固,確保安全萬無一失。
“下一步,魯新能源堅決守牢安全紅線底線,樹立災害可防可控理念,依靠裝備、隊伍、管理,不斷完善礦井水、火、頂板‘三位一體’災害治理管控體系,打造‘資源可靠、技術精準、回采提效、掘進提速、安撤科學、系統保障’安全高效生產模式,確保礦井安全生產、平衡生產、標準生產。”該公司負責人公軍表示道。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